第二四四九章 庸人何必自扰
寒门状元 by 天子
2020-1-13 19:23
张仑领兵迎接胡琏所部兵马,一路风平浪静。
等张仑在杞县以南的官道上跟胡琏统领兵马汇合,便马上派人通知沈溪。
马九将这个消息告知沈溪时,唐寅和刘序也在中军帐里。
刘序问道:“大人,您让小公爷领兵,是否不太合适?若出状况,他初出茅庐,可应付不过来。”
虽然张仑在军中地位不低,但还是会被久经战阵的人瞧不起。
胡嵩跃和刘序这些都是跟随沈溪出生入死多年的老弟兄,他们觉得张仑这样的世家子弟完全就是花架子,虽然不介意把一部分功劳让给张仑,但还是觉得沈溪对其一再委以重任太过冒险。
沈溪没说什么,唐寅却道:“刘将军以为勋贵及其后代全都是草包?之前那次战事中,小公爷的表现不也很好?有什么毛病能挑吗?”
刘序望着唐寅笑了笑,他知道唐寅跟张仑关系不错,唐寅既然有心回护,他便不再插话,而是静静地看着沈溪,希望得到进一步指示。
沈溪语气平淡:“不是有老胡辅佐么?”
这话让刘序一怔,他没想到沈溪居然会对他之前的问题做出解释。
唐寅替刘序问道:“沈尚书现在已确定河南巡抚一行即将抵达归德府城,咱们就这么等他们前来,不需要做什么?”
沈溪笑道:“迎接的人已派去,该做的都做了,信函还有朝廷公文一并送了过去,还需要我们作何准备?”
听沈溪这么一说,不但唐寅豁然开朗,连刘序也好像开窍了,不过随即沈溪看着站在旁边默不做声的马九:“虽然兵马即将会合,但该做的事还是不能免去……马将军,你把斥候活动的范围扩大到周边一百里,防止叛军趁我两部人马立足未稳发起偷袭……好了,你们可以下去了!”
沈溪不想聊太多,说完就直接下达逐客令,刘序、马九和唐寅一起出了中军帐。
马九有差事在身,匆忙去安排,而刘序和唐寅则显得很轻松,毕竟大军驻扎城内,城防牢固,非当值自然无须劳心。
刘序问道:“唐先生,您跟沈大人平时走得很近,这几日沈大人到底在作何?为何咱进城后,一切风平浪静……这场仗到底打还是不打啊?”
唐寅本想说,你问我我问谁去?
这种推诿敷衍的功夫他没用在沈溪麾下嫡系将领身上,唐寅想了想,认真回答:“沈尚书这几日都在对照地图推演战局,这场仗一定会打,招安绝不可行!让将士们只管将心放回肚子便可!”
刘序笑道:“有唐先生这话打底,弟兄们一定不会再心浮气躁……也不知哪些个兔崽子四处传播谣言,说这次沈大人出来不是为了建功立业,因为沈大人贵为公爵,升无可升,不缺这点儿功劳。哼……这世上还有嫌功劳多的?”
说完这话,刘序行礼告退,想到马上就要与叛军交战,脚下步伐更坚定了些。
唐寅看着刘序的背影,隐隐有些隐忧,“我在军中将士面前必须这么说,他们觉得我代表了沈之厚,听到符合他们心意的说法,士气随之高涨……但若回头沈之厚坚持要招安,将士们不敢对沈之厚如何,这笔账只能记到我身上!”
不由自主唐寅又想推卸责任,但随即他觉得现在自己跟沈溪的利益已牢牢捆绑在一起,荣辱与共,现在说这些毫无意义。
他回头看了中军大帐一眼,本想找沈溪唠嗑,但想到沈溪那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便打住这个念头。
“管他如何呢,我这边费尽心思给他兜着,他却完全没当回事,就算最后结果不合心意,那些将士要恨就恨我吧,就好像我喜欢在军中供职一样!此番随军,我不过是走个过场镀层金罢了。”
……
……
胡琏所部往东南方归德府城而来。
随着两军靠近,叛军迅速西遁,加上北边马中锡所部由新郑向许州一线挤压,叛军被迫退往南阳府。
平乱本该轰轰烈烈,但开战后却只有东路的陆完所部在跟叛军连番大战,西线却风平浪静,使得这场战事看上去让人觉得十分别扭。
朝野都在关注这场战事,沈溪下一步动向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各种传言很多,唯独始作俑者沈溪对此漠不关心。
晚上沈溪本准备留在中军帐休息,但想到几日没去看惠娘和李衿,夫妻间长期冷暴力很不合适,便来到城里的驿站。
府城的驿站分为两个部分,前面是长长一排二层木楼,后面则是六栋独立的院子,惠娘和李衿便住在三号院。这个地方本是地方官府留给沈溪的,但沈溪却安排给惠娘和李衿居住,以确保自己女人的绝对安全。
其实此时沈溪可以去看望随后军到来的马怜,但他没有这么做。
“老爷来了?”惠娘见沈溪进入院子,站在屋门口不冷不淡地说了一句,行礼后退回屋子。
沈溪站在院子里四处打望,一名女兵上来将院门关好,然后躬身退下,如此一来整个小院便成了沈溪的私密空间。
沈溪进入堂屋,李衿得知沈溪到来赶紧前来迎接,娉婷施礼……相比于惠娘的冷漠,李衿显得热情许多。
李衿没有惠娘那么多心思,在她看来,自己是否能得到沈溪的关爱,关系着未来的幸福,至于沈溪在外面是否养有别的女人,对她来说不算什么。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如果脱离这个时代看待问题,会觉得荒诞可笑。但真正融入进去,却觉得合情合理。
沈溪作为现代人,自然觉得不管是惠娘还是李衿,想法都十分另类,但设身处地,带入这个时代女人的思维,却觉得她们不过是顺应时代潮流,所想之事对自己最为有利,如果让惠娘和李衿去搞什么新思想运动,那就是既折腾自己也连累家人,不为世俗所容。
“进了城,生活好歹安定了些,在营地那边我心里始终有些牵挂,于是过来看看你们住得是否舒心。”
沈溪笑着说道,“这几天公务繁忙,许多时候都是伏案而眠,腰酸背痛的,顺带想到你们这边放松放松!”
李衿赶紧道:“那奴便给老爷揉揉。”
“嗯!嗯!”
惠娘稍微清了清嗓子,好像在对李衿提醒什么,李衿欣然的神色随之一紧,人往后退两步。
惠娘道:“老爷过来,怎么不许知道奉茶?还有晚膳已备好,赶紧让厨房那边送过来,等老爷用过,或许晚上他还有别的要紧事做呢?”
或许是惠娘见过沈溪小时候的模样,曾作为长辈悉心呵护,以至于现在身份调换过来后,她偶尔还是会拿出以前的态度。
沈溪很难跟惠娘动怒,或者指责她什么。
女人的心思在沈溪看来是一门深奥难懂的学问,这比揣摩战局变化要复杂许多,就算想破脑袋沈溪也琢磨不透此时惠娘到底在想什么。
“正好饿了,一起吃吧。”沈溪坐下来道。
站在沈溪的角度,他这是对惠娘示好,希望双方能缓和矛盾,不过惠娘还有些介怀,依然保留那种不冷不热的态度,还在跟沈溪置气。
没过多久,简单的四菜一汤上桌,李衿为沈溪倒酒。
沈溪摆摆手:“军中不能饮酒,未来这段时间兵马随时都可能跟叛军交战,喝酒会耽误大事。”
“那就喝茶吧。”
惠娘接了一句,随即她亲自拿起茶壶给沈溪倒茶,沈溪没怎么表示,看着李衿道:“跟你姐姐进城后,住得可还习惯?”
李衿想回答,却又觉得自己没那资格,不禁看了惠娘一眼,发现惠娘没有别的表示后,才小心翼翼回道:“还……好吧,进城总比行军时方便许多,这里有水井,晚上可以沐浴更衣,就是老爷……”
“嗯嗯!”
惠娘又在清嗓子,提醒李衿能说的说,不能说的最好闭嘴。
沈溪笑着点头:“习惯就好,中原之地到底不比京师来得繁华,但总好过西北边塞,这次行军在外,一路往江南,沿途可以欣赏一下风光。这几天不要随便往外走,城内全都是军人,不那么方便。”
……
……
四月十八,中午。
胡琏率部一万贰仟余兵马抵达归德府城。
胡琏手下除了朱厚照亲自调拨的京营兵外,尚有在河南地方收编的卫所兵马,此番来归德府城算是接受沈溪调遣,合兵一处围剿中原叛军。
沈溪没有出城迎接,而是在城头上看着队伍进城,等人马悉数进驻城塞,他才跟胡琏在军帐相见。
这次胡琏将他手下将领全都带来了,不过很寒酸,除了马昂外,其余将领都没有追随沈溪的经历,本身马昂能力也很平庸,使得胡琏手头无人可用,在中原平乱战事中举步维艰。
例行会面后,胡琏手下回去安排驻防事宜,只有胡琏和唐寅留在中军帐。
胡琏对唐寅没太多避讳,从他的角度来说,自己算是沈溪嫡系,对同样出自沈溪门下的唐寅没有太多防备心理。
“……沈尚书,此番下官在河南未平息地方叛乱……叛军势头很猛,之前几次交兵都遇挫,下官辜负了您的信任。”
胡琏年岁比沈溪大,平时跟沈溪关系不错,这会儿却完全拿出下属的姿态跟沈溪说事。
毕竟他是沈溪亲自提拔的,跟一般将领不同,在沈溪重用前他只是观政进士,跟他同科的进士直到现在许多还没捞到实职,而他已做到正三品佥都御史,巡抚河南,领兵平叛。
可以说沈溪对他的改变非常大,无论他从政后是否会有传统儒官那些惺惺作态的做派,至少沈溪对他的能力还是认可的。
沈溪笑道:“重器兄何必自责?叛军做大,并不完全是你的责任,而在于地方赈济灾民不利,导致贼寇剿之不绝。之前我已跟陛下禀奏过内情,提出中原之乱在于天灾人祸,当然叛军匪首善于笼络人心也是一个方面,眼下招抚和武力征剿双管齐下,再加上改革马政弊端,相信不久中原便可平定。”
虽然沈溪给了胡琏信心,但显然这番话以安慰居多,从某种程度而言,沈溪对胡琏平乱不甚满意。
就算你手下兵马再少,武器再差,你终归是河南巡抚,代表的是朝廷,作战失败不怪你,但你总是消极避战这就说明你根本无心平息民乱,你看看同样领京营兵出征的陆完,手下照样没有出色的将领,依然打得有声有色,在汇合北直隶和山东地界的卫所兵后,目前已把战线推进到胶东地界。
但有些时候还不能乱说话,胡琏是他亲手提拔起来的,如果真要计较的话,沈溪用人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胡琏本来担心沈溪会追责,听到这番话后,终于放下心来,随即想将这几个月平乱的经历跟沈溪说明,沈溪却一摆手:“重器兄旅途劳顿,先去休息吧,有事我们可以明日再谈,距离出兵还有段时间,咱们不急。”
“是。”
胡琏想了想,有些话没说出口,以前他可以对沈溪掏心窝子,但现在他也开始有所保留了。
嫡系不嫡系的问题,不是可以拿到明面上说的,胡琏清楚自己几场关键战事都选择了退缩,没有达到沈溪的要求。
简单交谈后,胡琏告退。
……
……
胡琏的身影消失在帐帘后,唐寅没挪步,试探地问道:“沈尚书对胡中丞的平乱成绩真的满意?”
沈溪打量唐寅,问道:“伯虎兄这话是何意?”
“沈尚书不说,那在下可就直言了。”
唐寅拿出掏心窝子的态度,“胡中丞平乱出了不少乱子,光手下折损瞒报这一条,就可能让他丢官……沈尚书别说不知情。”
沈溪道:“还有呢?”
唐寅本以为沈溪会有所遮掩,发现沈溪对此好像心知肚明,还让他多说一点,便觉得沈溪是在试探他的能力,于是侃侃而谈:
“西北之战时,胡中丞在陛下跟前做事,就有延误战机的嫌疑,不能因为他前年和去年早些时候在山东平响马时立下功劳就对他的过错不闻不问,赏罚分明不是沈尚书你最推崇的吗?现在有过不罚,那便是纵容,被人弹劾可能连沈尚书你也要跟着一起担责……为何不由你来上奏此事呢?”
沈溪想了下,面对唐寅质问的目光,微微摇头:“说他有过错,我接受,但说他有罪,断不至此。”
“此话怎讲?”
唐寅道,“他平乱不力,总该是罪过吧?”
沈溪道:“这只是过错,算不上是罪过,他在河南也有做实事,几次战事下来折损兵马并不多,上奏中只提功劳而不提折损,只能说他避重就轻……陛下对此都没什么意见,你让我去教训他?呵呵,我可不想打自己的脸。”
唐寅这才知道,原来沈溪也要面子,无论胡琏做事是否妥当,都代表了沈溪识人的能力。
这跟唐寅的情况相似。
唐寅是沈溪提拔的,如果在军中犯了过错,旁人也会把罪责往沈溪身上推。沈溪在朝政敌很多,他手下嫡系都会面临这种情况,唐寅的考虑是为自保,沈溪主动上疏推卸责任,但沈溪却干脆来个拒不承认手下和自己有罪。
沈溪再道:“在胡重器没有大的过错的情况下,我宁可相信他剿匪不力是因战机捕捉不当而非主观推诿,这既是为我自己的面子考虑,也是为振奋军心士气,他手下将士也不希望看到自己的主帅出问题……战时轻易不要谈什么罪过,先把仗打完再说。”
唐寅终于明白过来,问道:“这就是沈尚书不赞同招安,却对马侍郎的举动无异议的原因吧?”
沈溪这次没有回答,抿了抿嘴,笑而不语……不是每件事他都需要对唐寅开诚布公,人心隔肚皮,在沈溪看来,唐寅身上的毛病可比胡琏多多了,论做官和带兵能力,唐寅远在胡琏之下。
当然,要比文学素养和诗画功夫,胡琏也远不及唐寅,各有长处罢了。
“伯虎兄回去歇着吧,有事回头再说。”沈溪推诿地说道,一如之前对胡琏,唐寅只能行礼告辞。
……
……
晚上沈溪设接风宴,没有酒,连饭菜都很简单,围着大锅吃肉喝汤。
除了沈溪和胡琏外,受邀参加接风宴的还有唐寅、张仑、宋书、刘序,至于胡琏那边,监军太监孙清以身体不适为由没有出现,也是觉得自己在沈溪这里不受欢迎,不想前来自讨没趣。
有沈溪和胡琏两个朝中重臣,其他几人基本无法插话,胡琏将之前没说完的事,详细跟沈溪说了,全都关于之前平乱细节。
沈溪倾听的时候,有些心不在焉。
胡琏把话说得差不多了,突然看了张仑一眼,道:“张老公爷最近可有事情交待?之前在下出兵时,张老公爷曾给在下来过书函。”
话题转换得太过突然,不但张仑没想到,沈溪也有些吃惊。
本来张仑前去迎接胡琏,胡琏有大把时间可以在路上问,非要到沈溪跟前才问,大概意思也是不想让沈溪怀疑。
张仑有些不好意思,“家祖并未有什么吩咐,只是让卑职追随沈大人好好历练。”
沈溪笑道:“看来胡中丞回京后要去拜会一下英国公,他老人家对你可是寄予厚望。”
“希望如此吧。”
胡琏答非所问,神色多少有些尴尬。
唐寅一直暗中观察沈溪的反应,见沈溪神情自若,谈笑风生,也就未多想。
这次接风宴很快结束,胡琏返回所部驻扎的城北大营,依然是张仑前去相送。
唐寅、刘序和宋书跟着沈溪一起回到中军帐,沈溪有事情交待。
“……有关城防,跟之前一般无二,若胡中丞那边有所请,再行安排。”沈溪吩咐道。
沈溪这一说,在场之人便明白,沈溪不会让出城防给胡琏,可能是对胡琏不信任,也可能是对胡琏表达某种不满。
不过作为手下,他们不需要考虑沈溪跟胡琏之间发生了什么,只需按照命令办事即可。
沈溪又详细安排一番,宋书和刘序各自回去,唐寅本要走,临行前突然想起什么,问道:“沈尚书,在下可否问一句,您准备如何分配兵马?或者说……如何安排胡中丞?”
沈溪有些奇怪地问道:“两部合兵一处,我便是主帅,重器就算是河南巡抚也只能辅佐我,这没问题吧?”
“那他一直留在军中?”唐寅皱眉,提出的问题非常直白。
沈溪笑道:“他不留在军中,能去何处?难道要留守归德府城?这里可不是河南巡抚驻地……不过话又说回来,河南巡抚就一定要做平乱之事?”
唐寅仔细想了下,突然明白过来。
河南巡抚在大明不是常设职务,以前中原没什么乱事,只有黄河决堤、洪水泛滥时才会设河南巡抚,担负修复河堤和赈济灾民之事,以前刘大夏就出任过这个职务,并非是专司掌兵的统帅。
第二四五〇章 不睦
胡琏到了归德府。
按照既定计划,全军很快就会开拔,征讨叛军,但有关下一步作战细节,沈溪根本就没有向胡琏透露。
为了求证此事,胡琏再次去见沈溪,这回他跟沈溪单独相处,之前唐寅在时不能说的话,此时也能开诚布公。
胡琏道:“下官之前收到谢阁老的来信,说平乱需以稳为主,不要造成太大伤亡,影响朝廷大局。这是谢阁老的信函……”
说话间,胡琏将谢迁遣人送给他的私人信件拿出来,交给沈溪过目。
沈溪一摆手,皱眉道:“重器兄,你这是何意?难道你说什么,我会不相信?怎要我看谢阁老写给你的信?”
胡琏为难地道:“其实我也知道,朝中参劾下官的奏疏不少,这次贼人势大,席卷中原威逼京畿,下官负有很大责任,也让沈尚书承受不小压力。”
沈溪微笑着道:“我都说了没什么,为何重器兄如此介意?还是好好准备来日出兵之事,别多心。”
“那……”
胡琏见沈溪没有继续谈下去的心思,主动问道,“不知接下来进兵何处?是要绕道叛军侧翼,还是……”
沈溪有些漫不经心:“现在谈这些为时尚早,一切都要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制定相应作战计划,因此不是在下不肯对重器兄透露情况,实在是战场上有太多随机应变的东西。”
“明白,明白。”
胡琏嘴上说明白,但其实根本就不理解,觉得沈溪是有意回避他的问题,似乎已对他失去信任。
有了这种想法后,胡琏沮丧之余,开始为自己的出路谋划,至于沈溪说什么做什么,他没有太关心,但有一点他很清楚,跟在沈溪身边,他得到军功的概率会大增,只要这场战事顺利完成,他作为河南巡抚自然会分润到相应的功劳。
反思过往,胡琏非常后悔对鞑靼战时他没有坚决追随沈溪,而是去了宣府跟在朱厚照身边,本想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得皇帝赏识,谁想事与愿违。
西北之战结束,留在皇帝跟前的人基本没落得好,朱厚照的胡闹以及张苑等人的阻挠,使得宣府和张家口一线战局出现很大纰漏,就算事后朱厚照没有追究责任,但也没有对哪个大臣看上眼,破格提拔。
……
……
出兵之日定在四月二十,头天晚上沈溪去见了马怜,这也是马怜离京南下后,沈溪第一次前去探望。
马怜本想留在中军,伺候沈溪左右,但这次沈溪还带了惠娘和李衿南下,以沈溪心中的重要性而言,马怜没法跟惠娘和李衿相比,因而只能在护卫护送下,跟在后军队伍中,这一路经历不少辛苦。
商丘县城靠近东门的一处旅店。
“爷……”
客房里,马怜见到沈溪,行了个万福礼,她花容惨淡,整个人异常憔悴。沈溪赶紧让她坐下,要为之诊脉,却为马怜拒绝。
马怜娇弱地道:“奴还好。”
沈溪没好气地白了她一眼,执意将她手腕拿过,一番简单望闻问切后,点头道:“没什么大碍,应该是旅途劳顿,加上受了一点风寒,致气虚气紧,浑身乏力……难道是水土不服?路上一定要记得喝开水,生水一点都不能沾!”
马怜自责地道:“奴也未料到身子骨如此不堪,以前就算连续策马狂奔数日都安然无恙,现在……可能是爷太过宠爱,在京城养尊处优惯了吧。”
沈溪道:“或许不该带你南下受苦受累。”
“是奴自己没用。”
马怜低下头,神色中有几分失落,“出来后奴本想骑马而行,临跨上马背才发现力不能支,只好选择坐马车,谁想待在车厢里也会生病,或许跟之前那场豪雨有关吧……奴不该让爷费心……”
马怜偷偷抬头看了沈溪一眼,发现沈溪正在看她时,赶紧将目光避开,随即眼角滑出两行泪水。
沈溪知道,马怜是个坚强的女孩,如果只是一点痛楚的话很难将她打垮,不过若心中失落,加之受了委屈,自然很容易发生状况。
如同惠娘跟他置气一样,马怜也很聪慧,能想到沈溪出征在外身边多半带了其他女人,揣测沈溪是跟那女人恋坚情热,才不来见她,否则断无可能半个多月都见不到人影,她在后军一路紧赶慢赶,为的就是能在沈溪想见她的时候随时见到。
但马怜的努力,却没换得沈溪的怜惜,甚至进城后也要过个三四日,直至临行前才来见她。
女人心思都很缜密,说不争宠的绝对是圣人,或者说那女人根本就没有把男人当回事,因为女人越是爱慕一个人,越希望得到那人的关注,而不是受冷落。
沈溪没有做出解释,也不需要解释,如同惠娘和李衿了解自己的处境一样,马怜对自己的身份定位很清晰。
他伸出手,将马怜脸颊上的眼泪抹去,马怜赶紧试着收泪,却发现沈溪起身来到她面前。
沈溪装作不解人意,道:“旅途辛苦吧?走,到里边说话,我在你这里停留不了多久,等下还要回营,军中太多事情等我处理了。”
沈溪随便找了个借口,非常牵强,他也知道这种话骗不过马怜,却不得不这么说。
马怜知情识趣,明白沈溪过来见她是对她的怜惜,不像惠娘那般冷嘲热讽,处处针对,而是殷勤地起身,陪着沈溪到内屋,跟沈溪讲述她这一路见闻,希望得到沈溪更多的关爱。
……
……
夜色凝重。
归德府城一片安静祥和,沈溪领军驻扎,城内百姓非常安心。
沈溪就像个护身符,有他在,城塞绝对安全,叛军在方圆一百里内没有任何活动迹象,数月来惶惶不可终日的百姓终于可以睡个好觉。
此时沈溪却在马怜这里享受无尽温存。
因为跟惠娘冷战几日,沈溪自己也有些眷恋这种温柔的滋味,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在即将出兵前来见马怜,因为他知道一旦大军开拔,他更没时间过来,不但自己要多受几天苦,而马怜的委屈也会加剧。
云收雨歇!
屋子内平静下来,看到沈溪大汗淋漓,马怜从榻上起来,想为沈溪倒一杯热茶,谁知没等走到桌前,就被跟着起来的沈溪从后一把揽住纤腰。
“爷……”
马怜羞喜交加,能得到情郎的眷顾,这是女人最得意的事情,沈溪对她的欣赏,几乎就是她生命的全部。
沈溪道:“下来作何?现在虽已是初夏,但不知是不是下过雨的原因,依然寒气逼人,不如躲在被窝里暖和暖和。”
说来也奇怪,明明已入夏,但天气乍暖还寒,由于受小冰河期影响,行军途中冷热交替非常频繁,让沈溪觉得非常辛苦。
马怜道:“能做爷点事,奴很开心。”
说话间,她弯腰将茶壶里的茶水倒进杯子里,却发现已经冰凉,赶紧道:“奴这就让人烧水沏茶。”
“不用了。”
沈溪拿起茶杯,咕隆咕隆将里面的茶水喝了,穿戴整齐后拉着马怜到榻边坐下,马怜望着沈溪的目光中满是迷醉。
马怜脸上全都是崇拜和眷恋的表情,这是她日夜牵挂的男人,她心里除了沈溪容不下其他任何东西。
沈溪解释道:“接下来,我要领兵平中原盗寇,你会暂时跟我分开,在侍卫护送下走大运河赶往南方……你到南京城等我。”
马怜脸上露出浓浓的失望之色,眼巴巴问道:“那几时……我们才能再见?”
沈溪道:“用不了太久,短则十天半月,长则……需要月余。”
“哦。”
马怜没有抱怨什么,低头想着心事,虽然很不情愿但她却不敢表露出来,她希望跟在沈溪身边,哪怕再危险也甘之若饴。
沈溪叹了口气道:“此番平叛事关重大,我很难兼顾儿女私情,心思全都用在行军打仗上,朝廷对我的期待甚高,接下来至少有两场大战要打,中原这一摊子……还有沿海倭寇……”
马怜抿嘴:“正是因为爷有本事,朝廷才如此信任。”
沈溪笑了笑道:“就你嘴甜……你兄长这次跟着河南巡抚一行过来,我已见过他,人很精神,这次我会留他在身边听用,让他有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你想见他一面么?”
“不方便。”
马怜摇头道,“奴还是不见了吧。”
在对待马家人的问题上,马怜态度非常坚决,嫁出去的女儿不会管娘家的那些破事,沈溪能主动为马家谋划,对她而言便是最好的消息,也让她感到自己对马家有了交待。
沈溪点头:“那你有话带过去吗?”
马怜想了下,继续摇头:“兄长一切都好,奴便放心了,他在军中建功立业,全有赖爷的关照,奴只要伺候好爷便可。”
说话间,马怜有些害羞,脖子都红透了,大概想到先前跟沈溪恩爱的种种。
沈溪笑了笑:“果真是个善解人意的丫头,马家把你送来,我赚大了。”
……
……
次日,大军离开归德府,继续向西行军,走的是柘城、陈州的官道,过开封府直入刘六、刘七叛军盘踞的南阳府。
这天兵马行进速度很快,一天下来足足走了一百多里,不过因粮草和辎重较多,大部队有点前后脱节。到底粮草辎重太过笨重,行进跟不上前军的速度,两军合并后总兵力超过三万,粮草辎重运送成为问题。
沈溪本打算让胡琏殿后,运送粮草,但想了想如此或许会让胡琏疑神疑鬼,与自己越发离心离德,便临时指派胡嵩跃领兵保护。
粮草辎重的安全至关重要,与此番交战成败休戚相关,沈溪这么做一是对胡嵩跃的能力认可,二则是平衡京营跟边军的关系,毕竟这种运送粮草的差事不是谁都想做的,也只有胡嵩跃这种嫡系才不会认为自己是被发配。
晚上扎营时,谕旨传来,跟沈溪之前预料一样,朝廷驳回马中锡招安的提议,要求沈溪先领军将叛军主力消灭再谈招安。
这旨意是否由朱厚照下达无关紧要,总归是朝廷的意思,等于是关上了马中锡跟叛军和谈的大门。
消息传来,最振奋的要数军中那班将领,对他们来说这是绝佳的建功立业的机会。
“沈尚书之前不是说,已跟陛下进言以招抚为主,为何会在此问题上出现如此大的偏差?”
胡琏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只有他这样的职业政客才明白招抚为主的好处,这会让中原百姓免受大规模战火波及,避免民生遭受进一步的破坏……毕竟有战争就会有死亡,人才是这个世间最大的财富,垦荒生产用得指望劳力,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沈溪摇头:“你不该来问我,应该问这一政策的制定者,他们比我更清楚内情。或者直接上疏质询陛下也可。”
之前沈溪对胡琏还算和颜悦色,但涉及招安问题,就有些不耐烦了,说话丝毫也不留情面。
胡琏闻言愣了一下,心想:“难道沈大人觉得我别有用心,以掩饰自己平乱不力?”
唐寅正好在旁边,相比于胡琏疑神疑鬼,唐寅却没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好像早就料到会如此一般,道:“现在叛军主力尚未歼灭,除了山东那边战事频繁,河南地界近来一片太平,如此情况下便行招安之举,只怕贼寇未必服气。等朝廷兵马一撤,他们很快便东山再起,届时危害更大。”
胡琏忍不住反驳:“完全可以将贼首拿下,余者派人监管居住,怎么可能让他们死灰复燃?”
唐寅强忍着翻白眼的冲动,淡淡一笑,道:“那些从逆的匪寇心早就野了,不把他们彻底打痛,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造反而已,谁不能出来挑头?拿下三五个贼首,他们就不能成事了?”
“完全可以将他们建制打乱,分散到各个地方,甚至可以安排到周边省份,难道非要用最粗暴的方法吗?”
胡琏皱眉道,“中原百姓已承受不起战乱之苦,在下之前平乱不力,也是考虑到会影响地方民生……”
本来唐寅有意争辩下去,但仔细一想他跟胡琏地位悬殊太大,在军中不过是沈溪的幕僚,即便担任着沈溪喉舌的重任,也没资格跟胡琏争论。
从某种角度而言,胡琏算不上沈溪下属,河南巡抚的职责在那儿摆着,一个京官一个地方官,互不统辖。
最后胡琏和唐寅二人一起看向沈溪,等沈溪做出评断。
沈溪神色平静:“重器兄的意思,是让我继续跟朝廷上疏,坚持招安之策?”
没等胡琏和唐寅回答,沈溪便摇头:“朝廷定下来的事情,焉能质疑?该说的话离京前我拜访陛下时已说过,现在朝廷旨意在此,只能遵照命令行事。本来我还想早些往江南平倭寇,现在看来只能往后放放了。”
胡琏有些急了:“以沈尚书眼下统领的兵马,很难在短时间内消灭贼寇,就怕这场战事会进入相持阶段!”
沈溪斜眼望向胡琏:“重器兄别太悲观了,三万大军在手,朝廷一举平息中原盗寇不是顺理成章之事?难道你觉得我会在中原战场来个大意失荆州?”
“这……”
胡琏本来确实有这个意思,但沈溪问话太过直接,大有质问之意,贸然承认的话会显得对上官太不尊敬。
胡琏还不敢心存芥蒂,毕竟是他先表达对沈溪的不信任,赶忙行礼:“下官绝无此意。”
沈溪点点头:“我也知胡中丞是出于谨慎,此番交战我自会小心谨慎,力争以最小的伤亡打个大胜仗,那时再跟朝廷进言招安,否则会有人以为我沈某人怕了叛军,不敢跟他们正面交锋,英名何存啊?”
沈溪突然拿面子和名声说事,让胡琏很为难,本来在他看来这不该是沈溪应该持有的立场,但既然给出这样的理由,他就不能再坚持。
“下官明白……下官这就回去安排,告辞。”
胡琏当即提出离开,不敢再烦扰沈溪。
沈溪挥挥手,没有挽留的意思,显得有几分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