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一八章 暗流涌动
寒门状元 by 天子
2019-5-18 20:28
高集跟高宁氏交谈完,急匆匆出门寻人去了,临出门前他兀自有些不放心,让丫鬟过去盯着,不能让高宁氏自尽。
此时的高集已慌了手脚,几乎是被儿媳高宁氏牵着鼻子跟沈溪对抗,他如今要做的便是将南宁府城内所有士绅请来,将之前高宁氏在沈溪军营被打一事抹黑成沈溪在府衙公然欺凌高宁氏,高宁氏宁死不从,结果被打得遍体鳞伤。
城里士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请到县衙。
听了高集的陈述,再通过吏员、衙差等旁观人的引证,所有人都对沈溪奸污上门为士绅说情的高宁氏一事深信不疑。
高集恨恨地道:“诸位,老夫虽称不上能臣,但在朝为官多年,今日家人受此奇耻大辱,气愤难当,明日老夫必上门向贼人声讨,让其血债血……”
话音未落,丫鬟急匆匆跑了进来:“老爷,不好了,少夫人在房中悬梁自尽了!”
听到儿媳自尽的消息,高集差点一头栽倒在地,等他稍微缓口气后才问道:“再说一次,少夫人怎么了?自尽?”
丫鬟战战兢兢地说:“是……是的,老爷,悬梁自尽,刚刚才从梁上救下来……不知有没有口气在!”
高集暗自祈祷:“菩萨保佑,一定要有气息才好!”
尽管如此,但他内心却不自信,因为他感觉自己儿媳做事极端,仅仅因为受了沈溪的气就要自尽,并以此栽赃诬陷,谁难保她不会假戏真做。
高集心烦意乱,根本无法冷静思考问题,只能被动地按照高宁氏的嘱咐把戏演下去。
“快……快带老夫去看看!”
高集非常紧张,生怕儿媳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回头他没法跟自己的儿子、孙子交代。
士绅们不知具体情况,也不方便到女眷出没的后院查看,好在那些职司在身的吏员和官差不受限制,可以随时通报消息。
高集心急火燎来到后院,没进入屋门,便见府、县两衙不当差的人正在院子里围观,高宁氏悬梁自尽,但因其是女儿身,在这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没有男子敢随便接触高宁氏的身体,最后几名在府里做事的婆子联手才抬下来,但已经断了气。
高集过来时,管家哭号着上来行礼:“老爷,少夫人救下来了,但……但这会儿还没缓过气来!“
如果说之前高集还只是担心陷害沈溪的事情败露,现在他却对沈溪恨意滔天,不觉得高宁氏在这件事上做得有什么不妥,怒不可遏地大吼一声:“气煞老夫也,姓沈的脏官,老夫跟你势不两立!”
之前跟随高宁氏去过沈溪军营的管家跪在地上,磕头不已:“老爷,是老奴疏忽,竟让奸贼玷污少夫人,老奴愿以死谢罪!”
高集怒视管家,本想喝斥,但想到这件事其实跟管家没什么关系,摇头道:“还等什么,快去请大夫,先救醒少夫人再说!”
“是,是!老爷,您先别着急,少夫人挂上去没多久,应该能救回来……您先消消气……”
管家说完,急忙去找大夫了。
县衙一片混乱,情况迅速传递到沈溪案头。
沈溪在府衙、县衙和士绅家里都安排有专人监视,南宁府城要从外攻破很难,但若是内部出现问题,那就保不准了,所以沈溪才会对一切不稳定因素心存戒备,进而严密监控。
负责奏禀此事的云柳,对县衙内的混乱有些迷惑不解:“……大人,自从高宁氏回去后,高知府便邀请城中士绅齐聚县衙,莫不是您让人打了高宁氏,引起高知府不满,要对您施加报复?”
马九作为沈溪身边负责护卫之人,此时站在帅案侧后方,在他看来,正是自己带高宁氏去见沈溪才惹来如此多麻烦,为此深感不安。
沈溪也感到好奇:“高集因为儿媳被打,就遍邀城里的士绅前来向我施压?他有多大的自信能从我这里讨到便宜?”
云柳道:“大人,还是小心为上。如果城中士绅联合起来对您不利,不管是您还是征讨南蛮的大军在城中的处境都会非常危险,他们毕竟在地方经营多年,正所谓强龙难压地头蛇!”
“嗯!”
沈溪点了点头,他不想过多评价高集和高宁氏的事情,于是道,“继续派人盯着县衙,如果有什么新动向,立即派人回来禀告。本官会小心防备,反正今夜本官不休息了,有什么事本官也能第一时间应付!”
云柳领命而去,对她而言,沈溪的安全最重要。但此时城防以及主要街道都被沈溪麾下兵马控制,就算高集有地头蛇帮助,也难以对沈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云柳出帐门后,马九跪下磕头:“老爷,是小人让您为难了,小人愿意前去高知府府上赔罪!”
沈溪摇摇头,摆手虚扶一下:“九哥,这件事跟你没关系,高府的女人太过嚣张,以为可以压制本官,竟敢在中军大帐咆哮公堂,简直是自不量力。九哥,你且下去歇着,不必往心里去!”
马九站起来,脸上满是愧疚,但见沈溪神色轻松,心里才好受了些,见到沈溪桌案上茶杯空了,赶紧端茶递水,就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大献殷勤。
……
……
夜色宁静。
南宁城内一片祥和,但实则暗流涌动。
县衙内的事情仍未结束,高宁氏被抬进后堂,是死是活没人知晓。
在前面正堂等候的士绅议论纷纷,高集一直在后院处理儿媳的事,没时间出来招待,士绅们不便离开,由于他们心中对沈溪有怨恨,看待问题也就有偏见。
在士绅们看来,高宁氏作为书香世家的小姐,如今又是知府家的少夫人,不可能拿自己的名誉开玩笑,而且他们潜意识中觉得沈溪行事霸道,做出强抢民女的事情不稀奇,重点是在高宁氏回来的时候,很多人看到她脸上有伤痕……
士绅们下意识觉得,应该是沈溪强迫高宁氏,高宁氏不从,结果沈溪以暴力占有高宁氏,这才让高宁氏身上带伤。
“……眼下怎么办?沈尚书到来是解了南蛮围城之困,但他罔顾朝廷法纪,强行给城中粮食定价,若拒不遵从便查封粮仓,甚至连渡口仓库都被他派兵侵占,这种人,不配领兵,亏外面对他一片溢美之词,现在居然禽兽不如侮辱高府少夫人,他是准备跟我南宁府上上下下作对,跟南宁府百姓为敌,我们岂能容他?”
有人开始挑拨离间,说得好像被侮辱的人是他们的妻妾女儿一样,义愤填膺,说白了就是沈溪剥夺他们的暴利。
又有人问道:“那怎么办?莫非你敢跟沈大人为敌?你就不怕他带兵抄了你的家?现在只能报请朝廷,为我等做主……”
还有人顿足捶胸,懊恼地说:“那贼子统领六省兵马,别说是知府家的少夫人了,就算是把我们各家都查抄,占了你我家里的夫人和闺女,你又能奈他何?”
……
这些话非常刺耳,在场突然陷入沉寂,士绅心底最软弱的地方被刺激得鲜血淋漓。
之前他们跟沈溪的矛盾就已存在,如果高宁氏这件事继续发酵,把沈溪逼急了,很可能会在城中大开杀戒。
每个人的神经都被触动,没有人知道该如何面对眼前的困境,他们自然不希望沈溪继续“嚣张跋扈”,但没人敢出来挑头跟沈溪对抗,更多的人想息事宁人,最好跟沈溪别起什么冲突。
等沈溪带兵撤离南宁府城,一切就太平无事,至于这其中损失的那点儿粮食,已然无足轻重。
随着朱厚照在朱晖、杨一清等人面前露脸,巡视军中,正德皇帝平安无事的情况终于得到证实,随即二人便将消息传回京城,让张太后和文武百官知道正德皇帝目前一切安稳。
不到一日,身处皇宫内苑的张太后便听说朱厚照跟她派去保护的人见面,并且安然无恙的消息。
张太后很欣慰,不过让她多少有些失望的是,带来好消息的人是内阁三辅杨廷和,而不是她最信任的谢迁。
谢迁回京城后一直没有入宫来见驾,似乎此时这位首辅大人也在避忌什么。
“皇儿平安就好。”
张太后脸上带着欣慰之色,笑盈盈地说道,“杨卿家辛苦了,谢阁老不在京城的日子,多亏你总在哀家面前出谋划策,才能保持朝局稳定。你为人镇静持重,做事总是亲力亲为,大有谢阁老风范,看来内阁中诸位贤才都是大明栋梁……有你,有梁学士在旁辅佐,未来谢阁老也能轻省些。”
张太后赞扬的时候不忘加上梁储的名字,而且说话时有意无意将杨廷和摆在谢迁后面,这多少让杨廷和这个当事者觉得,自己存在的意义仅仅是给谢迁打下手,虽然事实也的确如此,但他始终有些不甘心。
杨廷和恭敬行礼,领受张太后的赞扬,但没有说多余的话。
张太后想了想,问道:“谢阁老已回京城来了吧?为何这两天不见他来皇宫?哀家怕他有什么要紧事做,不知是否该派人去传召……杨卿家,你可有见过谢阁老?不知他身体如何,如今是否很忙碌?”
当张太后知道儿子安然无恙后,便关心起谢迁的情况来。
张太后多少有些不能理解,既然谢迁回到京城来了,就应该早些到皇宫里见她,接过杨廷和负责的差事,而不是跟现在这样来了个避而不见,本来她最信任的大臣也是谢迁而非杨廷和。
杨廷和介绍道:“谢阁老如今的确很忙,很多事亟需处置,朝廷已太长时间无人做主,急需有人代为疏离,且内阁中积压的奏疏,也需要谢阁老逐一进行审阅复核。”
张太后微微颔首,道:“谢阁老已这般年岁,依然在为大明鞠躬尽瘁,朝廷少不了他这样的定海神针,所以保重身体乃第一要务。哀家很想当面感谢他,先皇驾崩后,若非谢阁老一直留在朝中主持朝政,局势不会如此稳定,如今北方边患尽去,谢阁老功在社稷,千秋后都会传颂他的美名。”
杨廷和意有所指地道:“谢阁老自西北苦寒之地回来,的确憔悴了许多,做事时经常恍惚出神,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那就更应该让他多休息才是。”
张太后一听有些紧张了,脱口说了一句,随后又道,“杨卿家,你身体康健,应该多帮谢阁老分担工作,还有梁学士……回头你去跟谢阁老说一声,让他尽快入宫见哀家一面,哀家有关于皇儿的事情跟他说。”
杨廷和感到很意外,张太后要见谢迁,不是通过派人去传召,而是让他前去带话,这多少有些不合规矩。
虽然谁都知道谢迁深得张太后信任,但规矩摆在那儿,杨廷和觉得眼前张太后似乎有些乱了方寸,因而没有直接应承下来。
突然旁边一名太监进来,似乎有事情跟张太后说,张太后皱着眉头,一摆手道:“有什么话,但说无妨,杨学士不是外人。”
太监这才躬身奏禀:“娘娘,高凤高公公从居庸关回来,求见娘娘。”
“高公公回来了吗?好啊,咱们的人终于陆续回京城来了,以后皇宫也热闹了。”张太后喜滋滋地道,“哀家本想派人传高公公回京城,但不知为何总忘记下懿旨,这下终于可以放心了。不过哀家这边正在接见杨学士,让他先候着,稍后哀家才见他。”
杨廷和适时行礼:“太后娘娘,微臣已将事情奏禀完毕,就此告退。”
张太后一招手:“杨卿家不用着急走,这才说了几句话,为何便要告退呢?刚才你说皇儿目前平安无事,是否意味着就此再也不用担心了?从紫荆关回京城,这一路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了吧?”
杨廷和神色凝重,似乎有话要说,但欲言又止。
张太后看出门道,一挥手,旁边太监和宫女都识趣地退出殿外,随即永寿宫大殿内只剩下张太后跟杨廷和二人。
张太后这才紧张地问道:“杨卿家是有什么话要说,但又怕外人说三道四吧?现在没人了,只管说出来,哀家感念杨卿家对朝廷的忠心,一概不会怪罪!”
杨廷和这才带着为难之色,小声说道:“就怕如今陛下……身不由己!”
“啊!?”
张太后听到这话非常震惊,当她失声惊呼后,杨廷和大概能感受到他这番言辞对张太后造成了怎样的冲击,显然张太后一时间难以接受。
张太后迟疑了好一会儿,这才满含忧虑地问道:“杨卿家的意思,是说沈尚书有可能挟持皇儿,对皇儿做出什么不轨之事?”
杨廷和道:“或许只是微臣多心,但很多事,总该有所防备。”
张太后仔细思索后,重重地点了点头:“说的也是,有些事不得不防,之前皇儿执意出游,但突然又说要回来,在拒马河峡谷与保国公他们会合后也是先隐秘不出,之后是沈尚书引领出来见军中上下……杨卿家虽然只是提出最坏的一种可能,哀家不会觉得杨卿家之言有何不妥,但杨卿家你且莫将这件事声张开来。”
杨廷和再次行礼,领受张太后懿旨。
张太后显得有些迷茫,嘴里喃喃道:“皇儿现在平安无事,总归是好事,而且沈尚书那边大概也不会对皇上做出什么不轨之举……或许只是哀家和杨卿家多心了吧。杨卿家可有跟谢阁老说过这种可能?”
杨廷和道:“未曾言明。得知陛下赐见杨应宁等人的前因后果后,微臣便立即来求见太后娘娘,没有见其他任何人。”
张太后微微点头:“谢阁老或许会有些独到的见解……以杨卿家看来,如今当应作如何防备?哀家说的是,若皇儿真为人挟持的话。”
杨廷和神色拘谨:“再派出兵马,从沈尚书手里接过大权,护送陛下回京。”
“好。”
张太后想都没想便答应下来,吩咐道,“这次哀家会派寿宁侯带人前往……寿宁侯毕竟是哀家的胞弟,他去总归可以信任……如今谢阁老已回到京城,杨卿家你也往紫荆关走一遭如何?”
杨廷和听到这番话,便知道现在张太后对外人都不敢信任,在没有亲自见到儿子平安无事的情况下,好像只有张鹤龄和他得到完全的信任,张太后也没有将这件事告知谢迁的打算,毕竟说到底谢迁跟沈溪之间有姻亲关系。
杨廷和感到一阵心安,暗忖:“这是太后娘娘对我的信任,但离开京城却非我所愿。”
即便杨廷和再不想离开京城,但还是恭敬领命:“臣遵旨。”
张太后再度点头:“现在无论如何都要确保皇儿的安稳……虽然保国公跟户部杨尚书都已前往迎驾,但始终要留下部分兵马用来平息地方叛乱,沈尚书身边亲随很多,哀家不是很放心……锦衣卫指挥使钱宁那边有消息传回来吗?”
“回太后娘娘,并未有钱指挥使的消息。”杨廷和低着头道。
张太后叹道:“钱宁是皇儿亲手提拔的,未必跟咱们一条心,先皇只有皇儿这一个儿子,若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大明非要陷入动荡中,哀家不想有任何意外发生……此举并非是怀疑朝中重臣!”
杨廷和听来,张太后这是在解释关于怀疑沈溪之事,并没觉得有多突兀,因为他非常清楚张太后的心态。
若非他知道张太后担心什么,也不会跟张太后提关于沈溪有可能挟持天子的事情。
杨廷和恭敬行礼,做出欣然领命状。
张太后叹道:“皇儿出去太久了,哀家大半年没见他,心中挂念。正所谓血浓于水……自从皇儿大婚后,在宫内住的日子就不多,希望他这次回来,性子能变得安稳些,早些诞下皇嗣,也好让大明后继有人。”
“太后娘娘……”
杨廷和故意拱手请示,“此事微臣是否要跟谢阁老言明?”
张太后微微一愣,迅速摇头:“谢阁老那边,哀家会亲自处置,不劳你多费心。今日你便跟寿宁侯出发,哀家会给你颁发一道懿旨,你只需要跟内阁那边打个招呼,让谢阁老知道你外出公干便可。剩下的事,也不用你担心。”
“是。”
杨廷和再度行礼。
张太后让近侍将懿旨草拟好,盖上自己的宝印,便交给杨廷和。
杨廷和带着懿旨离开皇宫,并没有去见谢迁,而是直接到寿宁侯府拜会张鹤龄,然后跟国舅爷一起去京营点兵,带着大队人马前往紫荆关护驾。
……
……
杨廷和离开京城两个时辰后,谢迁才得知消息。
本来谢迁还打算安排杨廷和做事,谁知道从梁储那儿获悉杨廷和早一步去见太后,然后出京办事的消息。
“他此番急忙出京是做什么事情?为何老夫会不知道?”谢迁听到后不由火冒三丈。
本来谢迁觉得杨廷和是个老成持重,可以托付重任之人,但未曾他刚回京就来了个下马威,居然在不通知他这个首辅任何消息的情况下自作主张,这正是谢迁不满意的地方。
谢迁中意的接班人,不但要会办事,更重要的是听话,守规矩,他对沈溪的反感便在于不听招呼,原本他对杨廷和很欣赏,但现在居然公然违背他的意愿,自行其是,突然间他觉得自己好像哪里做错了。
梁储道:“听说介夫见过太后后,马上带上懿旨去了寿宁侯府,之后便与国舅爷一起到京营点上部分兵马离开……似乎是往紫荆关去了,大概是得到太后吩咐,前去护送陛下回京城。”
谢迁眉头深锁:“应宁不是已回禀,说陛下平安无恙,过几天便可抵达京城吗?这有何可担心的?为何再度派人前往?这是要向天下人表达,朝廷对之厚不信任的意思吗?”
就算谢迁这样的“局外人”,都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张太后不可能随随便便再次派人去迎驾,除非怀疑公开露面的皇帝是假冒的,亦或者皇帝被人挟持,除此之外想不出还有其他什么原因。
其实这些疑问谢迁不是没有,只是他不觉得沈溪会这么做而已。
梁储不想牵扯进沈溪跟朝中正统文官势力的纷争中去,无论沈溪回朝后获得怎样的地位,在他看来都可以接受。
因为梁储没有争强好胜之心,以至于他对谢迁评价杨廷和的话也不是那么在意,不会去深思杨廷和为何这么做,这件事到底是太后还是杨廷和在主导。
倒是谢迁很生气:“无论怎么说,之厚都是立了大功回来,当初马尚书平西北的时候,回朝可不是如此待遇!”
与当初马文升领兵光复哈密故地的境况相似,沈溪也是以兵部尚书的身份领兵在外,并且最后取得胜利,而且沈溪取得的成就更让人瞩目,比之马文升的功绩似乎还要高出很多。
梁储道:“若要将寿宁侯和介夫请回京师,非去见太后不可。谢阁老此时去,时间还来得及。”
梁储看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无论谁是始作俑者,没有张太后准允,杨廷和没有资格去迎接圣驾,要想阻止此事,非要张太后点头不可,无论谢迁现在多气恼,都必须要面对事实,想解决问题唯有去见太后一途。
梁储提出建议后,谢迁的脸色突然变得难看起来,显然这个时候他不想去见张太后。
谢迁皱眉问道:“介夫近来就没跟你说过关于之厚的事情?”
梁储叹道:“自从谢阁老回到京城,介夫去谢府拜见后,这两天便一直心绪不宁,来过文渊阁两次均是匆匆而别,连句多余的话都没有,更未提及任何关于之厚的事情。其实谢阁老不必过分担忧,涉及护送陛下回京,朝野都在关注,即便介夫跟寿宁侯去了,又能如何?”
谢迁黑着脸不再言语,显然是怕沈溪进一步被伤害,以后跟文官集团的矛盾会越发尖锐。
梁储道:“之厚大抵能理解太后的良苦用心,想必不会迁怒于介夫,朝中大臣此时应同气连枝才是。谢阁老若担心,不妨去见见太后,或者向之厚致信,先一步让其知道此事原委,让他不至于多心。”
谢迁叹道:“你以为之厚能听进去这些道理?出塞转战千里,取得赫赫战功,自打回张家口堡后,他便一直没得到公允对待,到现在还被朝中大臣无端攻讦,老夫刚回京城,便有不少人到老夫这里来告状,这种情况若被他知晓,能不心寒?”
梁储想了下,摇头道:“若有人刻意攻击之厚,那不妨将所有奏疏呈递陛下,由陛下定夺,谢阁老以为呢?”
谢迁一怔,立即用一种不可理喻的目光望向梁储。
文官参奏沈溪,你让我将这些奏疏呈递到皇帝那里,不等于说是让皇帝去降罪于这些人?
但这些人到底站在朝廷,站在皇家的立场上,说起来也没做错什么,给他们降罪这并不是我希望看到的一幕。
谢迁一边觉得那些人参劾沈溪太过荒唐,一边又不想出手惩罚,等于说谢迁根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在梁储这里发发牢骚。
梁储的意思是,你要么去劝太后,要么劝沈溪,要是这两样都做不到,那就去劝那些所谓的铮臣别乱来。现在你什么都不做,只是来问询杨廷和为何要跟沈溪对着干,不是缘木求鱼是什么?
谢迁叹道:“那老夫还是去求见太后娘娘吧……太后近来所下懿旨,始终有僭越之嫌,不该内宫管的事情,怎好贸然牵扯进去?若涉及朝政安稳倒也还好,现在却涉及君臣间的矛盾,且有愈演愈烈的迹象,不可不谨慎待之。”
梁储道:“是否要在下陪同谢阁老一同前往?”
谢迁本要离开,闻言不由回头看了梁储一眼,最后断然摇头:“见太后,还是老夫单独去,你先将内阁奏疏逐一票拟,如今老夫顾不上这边,介夫又离开,内阁只靠你一人支撑。看来回头该向陛下请示,适当增加内阁人选,不然的话,这边要出点儿状况,怕是连个主持票拟的人选都没有……唉!”
本来内阁三人组合,谢迁觉得很不错,比之前刘瑾当政时好多了,到底杨廷和跟梁储都是有相当能力的大能。
但牵扯到如何定性此番对鞑靼之战,还有文官集团内部出现纷争,谢迁又觉得人手不够用,本来他没打算增加内阁大学士的人数,现在却琢磨开了,到底提拔谁进内阁比较合适。
离开文渊阁后,谢迁还在思索这个问题。
“可惜之厚这小子不能入阁,若他听话些,接受我管束,一切都好说,但他那倔脾气,唉……现如今东宫讲官那批人还有谁能入阁?当初太子之师,如今已成了天子之师,介夫已算年轻有为,比他还要年轻的,除了之厚外怕只有靳充遂一人。”
谢迁想到的最合适的人选是靳贵,这个曾被他看好,但因为年轻一直没拔擢到内阁的人。
说是年轻,但其实靳贵已经四十五岁了,在大明属于“少壮派”,很多时候难以被委以重任。
因为朱厚照年轻气盛,在其主导下,朝中官员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以至于谢迁这样的老派大臣会不自觉地阻止这种趋势蔓延,自然想提拔那些老臣,但他最想举荐入阁的王华已彻底失势,知道跟朱厚照无法争取上位的机会,最后只能找个年轻一些的,避免引起皇帝反感。
如此一来,靳贵也就成为最合适的人选。
“……但始终充遂跟之厚关系不错,若是让他入阁,很多事可能会被之厚牵制,将来若我致仕归田,这内阁到底谁能跟之厚制衡?当初东宫那批人,跟之厚关系都不错,别看这小子平时没结交多少人,唯独在翰林院中朋友不少,只有介夫才……”
谢迁最后不由摇头,心中满是无奈,“现在内阁人手少是事实,必须得找人填充进来干活……至于将来谁主持内阁事务,等日后再说吧。”
……
……
永寿宫内,张太后高坐凤椅上,谢迁在下诉说着之前在西北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
甚至谢迁将沈溪率兵跟鞑靼人交战的过程详细解说,想为沈溪争取张太后的信任,缓和对沈溪的担忧防备之心。
听到沈溪平定草原,撤兵返回张家口,这场荡气回肠的大战依然萦绕在人的脑海。
张太后叹道:“沈卿家真不容易,几乎是绝处逢生,幸好没出大的偏差,不然哀家不知如何对得起他对大明的忠诚。”
谢迁听到这话,多少松了口气,这说明自己费了半天唇舌还是起到效果了。
谢迁没法直接说,让张太后将杨廷和、张鹤龄调回来,只能旁敲侧击,就看张太后是否能领悟,但他也觉得为难,哪怕张太后真意识到可能误会了沈溪,也不太可能将人调回,兵马已经派出去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张太后求的是万无一失。
谢迁道:“之厚这孩子,做事是有些鲁莽,对草原用兵前老臣便劝过他,不要盲目自信,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还触怒陛下被发配延绥。最终陛下御驾亲征,之厚也一意孤行领兵出塞,深入草原不毛之地,在绝境中他带领人马打出大明的威风,经此一战,草原怕是几十年内都无法对我北方边陲形成威胁。”
张太后点头道:“还是谢阁老有本事,沈卿家到底是谢阁老慧眼识珠,从翰林院那么多英才中选拔并培养出来的,可喜可贺!”
谢迁摇头道:“老臣不敢当太后谬赞。之厚以己未年状元入朝,本就深得陛下信任,能有今天的造诣,完靠先皇欣赏和提拔,老臣从未曾在先皇面前举荐过他,实在是先皇有识人之明,以其为东宫讲官,如此才在朝中立足。”
此时谢迁可不会承认沈溪是自己举荐和提拔起来的。
他这个阁臣身份和地位再高,到底也只是皇帝的属下,一个官员的晋升是皇帝选拔和器重的结果,若谢迁说谁是他提拔的,不等于告诉皇室他结党营私?
而且现在正是沈溪跟文官集团矛盾重重的时候,沈溪功高盖主,谢迁本身已跟沈溪产生嫌隙,又怎会在太后面前承认这个不听使唤的小子是自己亲手提拔?
张太后淡淡一笑,并未勉强非要谢迁承认什么,当下道:“自从先皇仙去后,多亏谢阁老在朝中为我们孤儿寡母撑起半边天,如今北方平定,朝廷亟待平稳过渡,也需要谢阁老站出来主持大局。”
“此乃老臣的责任。”
谢迁恭敬行礼,“老臣想请示太后娘娘,关于居庸关滞留的随同陛下出征兵马,是否该调回,并做出妥善安置?”
张太后问道:“不知谢阁老有何建议?”
谢迁为难地道:“本来是之厚去最好,不过他如今在陛下面前听用,若派他去的话……”
“那就让沈卿家去吧。”
张太后丝毫也没有迟疑,吩咐道,“陛下要回朝,过了紫荆关,剩下的路就好走了,让沈卿家去居庸关……他不是兵部尚书吗?这件事本不就应该由兵部尚书来负责处置?”
谢迁抬头望了张太后一眼,本来他就对沈溪的心态非常担忧,听了张太后的话,忧虑更甚。
朱厚照对于沈溪这个大功臣似乎没多少防备心理,皇室对大臣的猜忌改而由张太后来完成,张太后觉得儿子太过信任一个年轻大臣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便主动将这个黑锅背了下来,由她代表皇室处处针对沈溪。
谢迁本以为自己可以说服张太后,但在跟张太后交谈几句,知道对方的想法后,谢迁不由感到一种无能为力。
“……谢阁老,最近你辛苦了,回到京城后正该多休息,不妨将事情交给那些年轻人去做,朝廷需要谢阁老出来支撑大局,哀家实在不知如何才能让谢阁老颐养天年,这也是哀家还有皇家对谢阁老亏欠的地方。”
张太后对谢迁的态度非常敬慕,但说的话在谢迁听来有一种要将他投闲置散,转而让杨廷和梁储等人上位的意思。
谢迁心想:“太后做出如此姿态,却是为何?”
谢迁此时突然心生倦怠,对朝局已提不起丝毫兴趣,脸色变得灰暗,行礼道:“老臣还不累,为大明鞠躬尽瘁乃老臣分内之事。”
张太后点了点头,道:“大明列祖列宗会感念谢阁老恩德,谢老如今已年过花甲了吧?”
谢迁道:“整花甲。”
如今谢迁虚岁六十,对于这时代的人来说,五十岁便知天命,谢迁年过六十已呈现老态龙钟之象,但因为他精力旺盛,平时旁人并不会将他当作年过六旬的老人看待。
张太后道:“谢阁老是该多休息,给年轻人一些表现的机会,内阁中杨卿家能力突出,谢阁老不妨多提拔他一些。谢阁老不在京城这段时间,多亏他为哀家出谋划策,不然哀家真不知该指望谁。”
虽然谢迁对杨廷和还算欣赏,但现在张太后一而再而三在他面前夸赞杨廷和,心里始终有一丝异样的感觉,关键在于杨廷和在内阁排位只是第三,谢迁难免觉得杨廷和可能在张太后面前做了太多事逢迎,这才得到张太后如此抬举。
但其实张太后不过是对杨廷和一种礼节性的称颂,张太后政治嗅觉没谢迁那么敏感,只是觉得杨廷和辛辛苦苦帮她的忙,总归是要在其顶头上司面前说点什么。
其实张太后并非是想要提拔杨廷和做首辅或者怎样,她在这点上心态比较平和。
谢迁道:“介夫的确有才干,内阁需要他来支撑……倒是老臣,年老体迈,未必能坚持几年。”
张太后一听有些紧张,连忙道:“谢阁老看起来气色还好,一定要多注意调养。当年先帝托孤的顾命大臣,如今也只剩下谢阁老,哀家始终觉得朝局非要谢阁老这样德高望重之人坐镇不可。”
张太后一直恭维谢迁,然后又夸赞杨廷和,主要是因为她不懂眼下朝廷的局势,只是一个单纯想要收买人心的妇道人家,张太后其实不想开罪任何一个人,甚至对沈溪的防备也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没到公开扯破脸的地步。
谢迁心里依然不舒坦,他想的一直都是功臣不得善终的事情,倒不是为沈溪担心,而是为朱厚照回京后朝廷格局的变化而忧心不已。
张太后察觉谢迁有些郁郁不乐,当即问道:“谢阁老还有别的事情吗?”
谢迁本想提一句关于杨廷和跟张鹤龄一起去紫荆关迎驾有所不妥,到此时却放弃不再说什么,恭敬行礼:“老臣只是来探望太后,问太后金安,没有什么紧要的事情。文渊阁那边还有很多公事要处置,老臣先告退。”
张太后显得很明白事理,道:“谢阁老为国效命,哀家岂能耽搁?来人啊,送谢阁老出去,再将哀家所备薄礼送上。”
谢迁没想到张太后会给自己送礼,本来他不想收下,但想到这是当朝太后的赏赐,由不得他拒绝,当下也没多说,行礼后告退。
在太监引领他出內苑时,谢迁心里还有些沮丧,揣摩朝堂未来发展走向,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一切无法把控。
“之厚被猜忌,他自己早该料到了,让他去居庸关整军本就没什么,总归他在君王跟前,无论太后这边对他态度如何,至少皇帝对他的信任有目共睹,只是内阁这边的事情却让人焦躁不安。”
“老夫一直尝试培养接班人,到底现在谁才能接过我们这帮老家伙的班?不知希贤、宾之在朝,会做出如何选择,唉!”